【药品介绍】
氯诺昔康片,适应症为可用于手术后急性疼痛、外伤引起的中-重度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和腰痛、晚期癌痛,亦可用于慢性腰痛、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氯诺昔康,其化学名称为:6-氯-4-羟基-2-甲基-3-(2-吡啶胺基甲酰基)-2H-噻吩并[2,3-e]-1,2-噻嗪-1,1-二氧化物。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13H10ClN3O4S2
分子量:371.82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薄膜衣片。
【适应症】
可用于手术后急性疼痛、外伤引起的中-重度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和腰痛、晚期癌痛,亦可用于慢性腰痛、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规格】
4mg
【药物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雷尼替丁或含铝、钾、钙或铋的抗酸剂与氯诺昔康同时服用时,对氯诺昔康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改变;但西米替丁与氯诺昔康同时服用时,前者抑制氯诺昔康的消除,导致稳态Cmax(28%)和AUC(9%)值显著的增加,而表观血浆清除率下降(12%)。
氯诺昔康与其他几个NSAID相似,能显著的降低(30%)华法令的血浆浓度,增强它的抗凝作用。氯诺昔康引起健康志愿者稳态血浆地高辛的清除略有减少(15%),而对其他药代动力学指标没有明显影响。反过来,地高辛(0.25mg/kg)使氯诺昔康稳态Cmax减少20%,t1/2β增加36%,但不影响AUC值。
氯诺昔康明显削弱速尿的利尿和排钠作用,增加血清锂的浓度和氨甲喋呤的AUC,不影响氨茶碱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过量】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临床试验】
国内开展的多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200例符合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RA病人和120例符合ACR1986年膝OA(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膝OA病人入组实验,RA病人和OA病人均按1:1随机分组接受8mg氯诺昔康片或500mg阳性对照药那丁美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记录每一RA或OA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患者各症状改善值的平均值≥70%定义为显效,30%-70%定义为有效,<30%为无效)。
经4周治疗后,8mg氯诺昔康治疗RA和OA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两项之和)分别为82.5%(n=103)和82.7%(n=52),同阳性药萘丁美酮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3.2%和87.7%)。本次临床试验氯诺昔康组共发生不良事件27例次,主要为一过性肠胃道反应,包括胃部不适、上腹灼烧感,个别恶心、纳差,尚包括2例头痛,1例嗜睡、1例浮肿和1例皮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药理作用】
氯诺昔康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系噻嗪类衍生物。它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毒理研究】
动物体内安全性研究显示,本品的毒性特征与其对环氧合酶的抑制作用一致,消化道和肾脏是对毒性最敏感的器官。
重复给药毒性:SD大鼠灌胃给药0、0.06、0.16、0.40mg/kg/天,连续12个月,与给药相关的毒性主要有死亡、增重减缓、由失血而致的贫血、肾损害、肾脏乳头坏死及胃肠道粘膜损害等;肾脏病变在恢复性观察期间未能完全恢复;雌性大鼠的消除半衰期为雄性大鼠的2倍,从而使雌性大鼠暴露于氯诺昔康的时间远较雄性大鼠长。本试验中大鼠的未见毒性剂量为0.01mg/kg/天。
遗传毒性:9项组合的遗传毒性试验未发现本品有致突变作用。生殖毒性: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结果未发现本品有致畸作用,但可使分娩延缓。分娩延缓也见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有关。
致癌性:为期104周的大鼠致癌性试验未发现本品有致癌性。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完全吸收,单次口服4mg后在2.5h(Tmax)血浆峰浓度(Cmax)为280μg/L。本品与食物同时服用,延迟氯诺昔康的吸收,Tmax从1.5h增加到2.3h,AUC减少约15%。
氯诺昔康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99.7%),口服表观分布容积为0.1~0.2L/kg。氯诺昔康能够进入外周血管间隙,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膝关节的滑液中有分布。
在人体,氯诺昔康主要在肝脏被代谢成无活性的5-羟基氯诺昔康。通过在尿液(42%)和粪便(51%)排除。本品体内半衰期非常短,其终末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是3~5小时,多次重复给药不会在体内蓄积。年龄和肾功能不影响药代动力学参数,但在肝功能损害的病人观察到主要代谢物蓄积现象,在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病人增高肝肠循环。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包装】
铝塑包装,纸盒,12片/板×1板/盒;
铝塑包装,纸盒,10片/板×2板/盒。
【有效期】
30个月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