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
去甲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

去甲万古霉素药品说明书

更新时间:
2024-11-11
全部名称:

【中文名】去甲万古霉素

【外文名】Norvancomycin 


适 应 症:

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产酶株和耐甲氧西林株)、肠球菌(耐氨苄西林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以及假膜性肠炎等。

药品价格:

请咨询13029446881(微信同号,7×24小时在线)

  • 药品简介
  • 用法用量
  • 不良反应
  • 全球找药
  • 患者反馈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均与万古霉素相似,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更为敏感,对难辨羧状芽孢杆菌所致的暇膜性肠炎的疗效与万古霉素相同。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属于快效杀菌药。

【治疗】

耐甲西林金葡菌

【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淡棕色粉末;无臭。

【适应症】

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产酶株和耐甲氧西林株)、肠球菌(耐氨苄西林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以及假膜性肠炎等。

【临床应用】

静滴(菌血症、肺炎、心内膜炎等):每日0.8~1.6g,分二次溶于适量注射用水、0.9%氯化钠液和5%葡萄糖液中,不少于250ml溶剂,静脉缓慢滴注(不少于1小时)。儿童参考用量:15~30mg/kg,分2~3次静脉滴注。

【药物相互作用】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注射剂、阿司匹林,其他水杨酸盐、杆菌肽(注射)、布美他尼注射剂、卷曲霉素、卡氮芥、顺铂、环孢素、依他尼酸注射剂、呋塞米注射剂、链左星、巴龙霉素及多粘菌素类等药物与去甲万古霉素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毒性及(或)肾毒性的潜在可能;可能发生听力减退,即使停药后仍可能继续进展至耳聋,反应可呈可逆性,但往往成为永久性的。本品与其他耳聋性抗菌药合用或先后应用时,须监测听力。

• 由于本品常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细菌心内膜炎和链球菌与棒状杆菌心内膜炎的治疗,还可用于耐药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或上述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者,此时均须进行肾功能测定、血药浓度监测,以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期或更换药物等。

• 抗组胺药、布克利嗪、塞克利嗪(cyclizine)、吩噻嗪类、噻吨类、曲美苄胺等与本品合用时,可能掩盖耳鸣、头昏、眩晕等耳毒性症状。

• 与碱性溶液有配伍禁忌,遇重金属可发生沉淀。

【贮存】

严封,在凉暗处保存。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用法用量】

注射剂,临用前加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

• 静脉缓慢滴注:成人每日0.8g~1.6g(80万~160万单位),分2~3次静滴。

• 小儿每日按体重16mg~24mg/kg(1.6~2.4万单位/kg),分2次静滴。  

口服用于治疗假膜性结肠炎,成人1次0.4g,每6h1次,每天剂量不超过4g。儿童酌减。 不同厂商所生产的相同药品或存在说明书内容不一致的情况。若您在用药前发现药品说明书内容不一致的情况,请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用后须知】

本品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是有肾功能减退、听力减退、耳聋病史者,血药峰浓度不应超过25~40mg/L。 本品口服不吸收,单剂静脉滴注400mg,滴注完毕即达到血药峰浓度(Cmax)25.18mg/L, 8小时血浓度平均为1.90mg/L,有效血浓度可维持6~8小时。单次静脉滴注800mg,高峰血浓度平均为50.07mg/L。

【起效时间】

尚无权威资料。

本品,一次静脉给药0.4g,成人半衰期为约4~11h,小儿约2~3h;约80%~90%在24h内由肾小球滤过经尿以原形排泄,少量经胆汁排出。药效维持时间尚无权威参考资料。

【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者或老年人应减量。新生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本品肾毒性较强,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并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具一定耳毒性,应注意监测听觉变化;快速注射可出现类过敏反应如血压降低,甚至心跳骤停,以及喘鸣、呼吸困难、皮疹、上部躯体发红、胸背部肌肉痉挛等;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出现于用药约1周后,停药可恢复。也可致血小板减少;过敏症状包括皮疹、瘙痒、药疹等。

本品刺激性强,不可肌注,静滴须缓慢并注意改变部位。与许多药物可产生沉淀反应,含本品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

【用药禁忌】

对本药或万古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不良反应】

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药物热、感冒样反应以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反应等。可致严重的耳中毒和肾中毒,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输入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颈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