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的原料药为白色或浅棕色/淡粉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94.15。pH7时易分解,从二氯甲烷结晶,熔点212℃(分解)。UV最大吸收(95%乙醇):327nm。在二甲基亚砜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甲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微溶。临床上利用其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外观与性状】
灰白色至淡粉红色结晶固体
【合成方法】
1. 5-氨基-4-甲酰胺基咪唑经亚硝酸重氮化后,再和异氰酸甲酯在二氯甲烷中反应,环合得到替莫唑铵。
2. 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在反应瓶中加入工业的2-脒基-2-甲酰氨基乙酰胺盐酸盐47.4g(0.2mol)和二甲苯150ml,油浴搅拌加热至回流(开始约130~140 ºC,以后慢慢降至118~120 ºC,保温回流3h. 趁热滤出二甲苯,用新鲜二甲苯60ml洗结晶,并减压浓缩至干,加无水乙醇100ml,洗涤,冷却,析晶, 过滤,滤饼抽干后于50 ºC以下减压干燥,得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27.9g,收率85.8%.
3. 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的制备
在反应瓶中加入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27.9g(0.170mol)和去离子水50ml,搅拌微热溶解,于30 ºC下滴加NaOH(10%水溶液) 至pH7左右, 加入保险粉,(Na2S2O4) 适量, 冰冻放置过夜,过滤,用少量冰水洗滤饼,60 ºC真空干燥,得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23.6g,收率95%,mp174~176 ºC.
4. 5-重氮咪唑-4-羧酰胺的制备
恒压滴液漏斗中加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26g(0.180mol)和1mol/L盐酸300ml的混合液,于0~5ºC搅拌下缓慢滴加到盛有NaNO220.7g(0.3mol) 与水100ml的反应瓶中, 约30min滴完. 滴毕, 保温搅拌30min,TLC跟踪反应[展开剂: 甲醇/乙酸乙酯(体积比2:3)]. 到反应终点后, 减压浓缩至有少量晶体出现, 冷却, 析晶, 抽滤, 少量水洗滤饼,40 ºC减压干燥得黄色重氮化物结晶5-重氮咪唑-4-羧酰胺5-重氮咪唑-4-羧酰胺22.4g, 收率71%.mp205~208ºC.
5. 替莫唑胺的合成
在反应瓶中加入5-重氮咪唑-4-羧酰胺22g(0.125mol)、异氰酸甲酯43ml(41.27g,0.724mol)和乙酸乙酯/DMF(体积比3:1)混合液100ml,于室温(25~30 ºC)避光搅拌反应40h,过滤,滤饼用乙酸乙酯洗涤,低温减压干燥得替莫唑胺粗品24.1g,收率99%.将粗品24g用丙酮/水(体积比3:2)100ml溶解混合,再入活性炭少许,加热回流20~25min,热过滤,滤液冷却析晶,得精制品替莫唑胺19.4g,收率80%,mp210~213 ºC.
【用途】
1.抗肿瘤药。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用作成人恶性神经胶质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药物。
2.本品为抗肿瘤药。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本品是烷化剂抗肿瘤药中的氮烯咪唑类,是咪托唑胺类似物,它是在临床上治疗脑部肿瘤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对各种动物实验肿瘤有明显疗效,包括TLX5淋巴瘤,口服本品对经皮下移植在无胸腺小鼠的脑瘤有明显疗效.它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上治疗脑或鞘内瘤和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以及成人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等.其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药典标准】
分子式与分子量
C6H6N6O2 194.15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3,4-二氢-3-甲基-4氧代咪唑[5,1-d]并1,2,3,5-四嗪-8-甲酰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6H6N6O2应为98.0%~102.0%。
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微红色粉末;无臭。
本品在二甲基亚砜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甲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微溶。
鉴别
(1)取本品,加冰醋酸溶液(5→1000)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54nm与33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40nm与279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216图)一致。
检查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一水合物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ml,置同一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与替莫唑胺。调节检测灵敏度,使替莫唑胺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替莫唑胺峰保留时间的2.5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的2倍(1.0%)。
二甲基亚砜
精密称取二甲基亚砜25mg,置100ml量瓶中,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内标溶液(取N-甲基吡咯烷酮适量,加N,N-二甲基甲酰胺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1ml,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本品0.25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照残留溶剂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P 第三法)试验。以聚乙二醇为固定液;柱温200℃,检测器温度为24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应符合规定。
干燥失重
取本品1.0g,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在60℃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O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H 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替莫唑胺峰计算不低于9000,替莫唑胺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ml中约含替莫唑胺0.1mg的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替莫唑胺对照品,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药理作用】
替莫唑胺为咪唑并四嗪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在体循环生理pH状态下,迅速转化为活性产物MTIC (3-甲基-(三嗪-1-)咪唑-4-甲酰胺)。MTIC的细胞毒作用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上鸟嘌呤第6位氧原子上的烷基化以及第7位氮原子的烷基化。通过甲基化加成物的错配修复,发挥细胞毒作用。
【毒理研究】
在小鼠、大鼠和犬进行了本品单剂量毒性研究。大鼠口服的LD50约为1900mg/m,比小鼠高(约1000mg/m)。对犬的最小致死剂量为600mg/m。在单剂量研究中,毒性的临床体征和死亡一般出现都较迟,显示其对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增生迅速的组织具有迟发性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符合烷化剂的预期毒性。
口服本品后被迅速吸收,并很快排泄到尿中。人治疗剂量的暴露程度与大鼠和犬的相似。业已进行了3个周期和6个周期的大鼠和犬的毒性研究,一个周期为给药5天,停药23天。在多周期研究中,主要毒性靶器官是骨髓、淋巴网状系统,睾丸和胃肠道。本品对大鼠和犬的毒性比对人较大。人对治疗剂量(200mg/m)能很好耐受,但该剂量接近大鼠和犬多剂量的最低致死剂量。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剂量相关的减少是大鼠和犬的敏感指标。在治疗间期,大多数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以及和组织病理改变能明显恢复。在6个周期大鼠研究中考察的瘤谱包括乳腺癌、皮肤角化棘皮瘤、基底细胞腺瘤和各种间质瘤。犬研究中未考察肿瘤或癌前变化。考虑到本品是烷化剂MTIC的前体药物,预期具有致瘤的作用,这在其他烷化剂(包括产生MTIC的)中已观察到。本品对大鼠的致瘤作用似乎是物种特异的,与其他化疗药物无明显差异。
本品Ames/沙门氏菌和HPBL试验中显示有致突变作用,并在人外周淋巴细胞测定中能引起染色体畸变。
【药代动力学】
临床前数据提示本品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成年患者口服本品后,被迅速吸收,最早在服药后20分钟就可达到血药峰浓度(平均时间为0.5-1.5小时)。血浆清除率、分布容积和半衰期都与剂量无关。本品的蛋白结合率低 (10% -20%),因此估计不会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口服C-本品后7天内粪便内排泄的C 为0.8%,表明药物是完全吸收的。口服后,24小时尿内的原形药占剂量的5%-10%左右,其余是以AIC(4-氨基-5-咪唑-盐酸羧酰胺)形式或其他极性代谢物排泄到尿中。
本品药代动力学的群体分析表明本品血浆清除率与年龄、肾功能或吸烟无关。
儿科患者的AUC比成人患者高,但是儿童和成人每周期的最大耐受剂量(MTD) 都是1000 mg/m。
【适应症】
本品用于治疗:
-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开始先与放疗联治疗,随后作为辅助治疗。
-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专家点评】
在对162例第一次复发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其中54例为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即使用包含亚硝基脲和甲基苄肼的化疗方案时病情恶化)。该人群的总体肿瘤反应率(CR+PR)为22%,完全反应率为9%。所有反应平均维持50周(16~114周),完全反应平均维持64周(52~114周)。在此人群中,6个月时无恶化存活率为45%(95%可信区间为31%~58%);12个月时无恶化存活率为29%(95%可信区间16%~42%);平均无恶化存活期为4.4个月。6个月时总体存活率为74%(95%可信区间为62%~86%);12个月时总体存活率为65%(95%可信区间为52%~78%);平均总体存活期为15.9个月。
【临床试验】
国外临床试验: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573例患者随机接受替莫唑胺+局部放疗(n=287)或单一放疗(n=286)。替莫唑胺+局部放疗组患者在放疗首日开始服用替莫唑胺75mg/m,每日一次,共42天(最多为49天)。随后在放疗结束后4周开始替莫唑胺辅助治疗:28天一个周期,每周期的第1-5天服药,每日150 -200mg/m,共6个周期。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放疗。放疗和与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期间需要预防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并持续到淋巴细胞减少恢复到<1度。
随访期间,282例仅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161例(57 %) 以及277例替莫唑胺+放疗的患者中有62例(22%) 都再次接受了替莫唑胺的治疗。
总生存的风险比(HR)为1.59 (95% CI为1.33-1.91),时序检验p<0.0001,有利于替莫唑胺组。替莫唑胺+放疗组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高(26%对10%)。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加替莫唑胺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与单独放疗相比有明显提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图1)
图1 总生存时间的Kaplan-Meier曲线(意向性治疗人群,ITT)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病变进展的恶性胶质瘤
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或病变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Karnofsky体力状态评分≥70)的临床有效性数据是来自两项临床试验。一项是在138例患者(29%患者曾接受过化疗)中进行的无对照试验;另一项是在225 例(67%患者曾接受过以亚硝脲类为主的化疗)中进行的替莫唑胺与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二项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MRI扫描或神经系统症状恶化情况进行判断。在无对照的试验中,6个月的PFS 为19%。中位PFS为2.1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4月。MRI扫描的客观缓解率为8%。
随机、对照研究中,替莫唑胺组的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明显高于丙卡巴肼组(21%对8%,卡方检验p=0.008), 中位PFS分别为2.89月和1.88月(时序检验p=0.0063)。替莫唑胺组和丙卡巴肼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34 月和5.66月(时序检验p=0.33)。6个月时,替莫唑胺组患者存活的比例明显高于丙卡巴肼组,分别为60%和44%,卡方检验p=0.019。以前接受过化疗患者的Karnofsky体力状态有改善,可达到80或以上。
与体力状态恶化(KPS评分保持在60以上或至少降低30)的时间相同,神经系统症状恶化时间的数据,替莫唑胺组也优于丙卡巴肼组。对于这些终点的中位进展时间,替莫唑胺组比丙卡巴肼组长0.7-2.1月(时序检验p≤0.01-0.0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非随机的II期试验,评价了口服替莫唑胺治疗首次复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6%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达到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4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6月。根据对ITT人群的集中评价,缓解率为35%,13例CR 和43例PR。包括43例持续病变缓解,缓解率为61%。ITT人群中有6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达到44%,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4.6月,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似。对于适合组织学检查的人群,有效性结果也相似。患者达到放射学客观缓解或维持无进展状态时,能提高和保持其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试验
2005年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为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比较替莫唑胺和司莫司汀治疗经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本研究共入选受试者144例,替莫唑胺组79例,司莫司汀组65例。替莫唑胺起始剂量150mg/m/天(曾接受过化疗者)或200mg/m/天(未接受过化疗者),连续5天口服给药,每28天为一治疗周期;司莫司汀起始剂量150mg/m/天,1次顿服,每隔28天给药1次;两种药物治疗期均为2~6个月。治疗至6月时,替莫唑胺组和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29%对55.08%;临床总缓解率(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45.83%对21.27%。
试验表明,替莫唑胺在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疗效可能优于司莫司汀。
【CAS号】
85622-93-1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